关灯
护眼
字体: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_陈林【完结】(8)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殿堂中一株璀璨的奇葩。然而,自乾隆中后期《红楼梦》开始广泛流传至今的将近250年间,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材料,关于这部小说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例如,《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何许人?小说前80回与程伟元、高鹗所“补”的后40回究竟是什么关系?在这两个疑问没有得到彻底澄清之前,对于小说的理解就无法深入,对于小说的评价就缺乏合理的文本基础和史料基础。

  现今红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红楼梦》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40回是由高鹗或另外不知姓名的人续写的。这个观点影响很大,可实际上曹雪芹的著作权和续作说根本得不到任何确凿实证的支持。换言之,主流的红学观点根本不能成立。本书的写作,就是为了秉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探究小说前80回和后40回作者的确切身份,考察前80回与后40回之间的确切关系。

  本书引用的小说文本,如无特别说明,均取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的三卷本120回《红楼梦》。这个版本由红学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印数累计超过50万册,对读者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在校勘方面,该版本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1760年]秋月定本)》(简称庚辰本)为底本;底本若干处缺文均依其他脂本或程本补齐,第六十四、六十七回缺文,则采用程甲本补配;全书以各脂评本、多个抄本及程甲、乙本为参校本,并在每回后择要附录《校记》,标示底本校改之处是依据何种参校本增删改乙而来;《校记》还录入了各脂本之回前、回后题诗,以备查阅;该版本的注释凡涉及学术界尚有争论的问题,或者阙疑,或者介绍其中某一种、两种说法,以供读者参考[1]。可以说,这个版本具有权威性和很高的公信力,同时又很便于查证小说各版本之间的差异。

  这个版本对于《红楼梦》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它对于广大读者的严重误导,甚至说对于小说本身的巨大损害,也不可小视。红楼梦研究所在出版《前言》中以寥寥数语明确宣布小说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现存后40回为续作,并且判定后40回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都相当低下。当然,类似观点的始作俑者并非红楼梦研究所,但是由权威学术机构出面来作这样的断语,其影响自然远远超出个人的著述。《前言》所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绝大多数读者会对现存的后40回产生完全不信任的态度。著名小说家王蒙先生对其阅读后40回时“心理障碍”的自述,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证。王先生在其专著《红楼启示录》中写道:

  《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雪芹原作,续作许多情节与原作者的原意不符合,这些情况的论证构成了阅读后四十回的极大心理障碍。少时多次阅读《红楼梦》,但每每至后四十回便匆匆翻过,既是“伪作”,何必看它![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阅读时的心理障碍,不仅仅是对读者审美趣味的扭曲,更是对作品本身的严重伤害。红楼梦研究所的“判决书”是对艺术精品不负责任的屏蔽,是对作品传播的猛烈狙击,它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消除。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早就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2000 年7 月,胡先生在一篇题为《高鹗“续书”说考论》的学术论文中以实证批驳“程高续作说”的谬见,他写道:

  无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新红学派不论是其开山泰斗还是其集大成者,在《红楼梦》后40 回的评价上和所谓“高鹗续书”说上的论断,都是无法让人苟同和称善的。他们的错误论断和某些偏见影响之深之广,简直成了一种痼疾,达到了一种难以“医治”的程度。这种“痼疾”不仅成了新红学自身的悲哀,也是整个红学史上的一种悲哀。正因为如此,今天的红学研究者应该以一种自省的态度,把以往的史料、论断加以重新审察。[3]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在这被大多数读者不信任的后40回中,客观存在着足以颠覆权威判决意见的确凿证据,它们就是后40回中几处明显的常识性错误。这些错误从“续作说”的角度来看,完全无法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只有沿着“原作者故意犯错”这个思路,以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与考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顺藤摸瓜”地深入挖掘下去,才可以最终揭示这些错误的由来,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

  简而言之,这几处错误分别是:

  (1)元春死错了年龄;

  (2)元春死错了日期;

  (3)元春的出生日期也错了。

  这几处在时间叙述问题上犯下的明显常识性错误,我称之为彻底解开200多年来红楼悬疑的“时间密码”。以下分别详细论述之。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干支记时的小常识

  小说第九十五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颠》写道:

  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第1344页)

  这一段话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对于不了解干支记时方法的读者来说,未必能够完全明白它的意思,因此笔者首先略为介绍干支记时的小知识。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用以记录时间的序数系统。“干”指十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十二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60次循环一周,称为一个“甲子”,如下表:

  表1 《六十甲子顺序表》

  1甲子 11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2乙丑 12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3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4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5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6已巳 16 已卯 26 己丑 36 已亥 46 已酉 56 已未

  7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8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9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我国古代就是用这一套序数系统来标记年、月、日和时辰。

  用干支记日是六十甲子最早的用法,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几乎每一片甲骨都刻有干支记日。干支记日既简单又准确,不论大月、小月,闰年、平年,它总是以60日循环一周的方法依次记下去。从古至今,我国已有3700多年不乱不叠的干支记日,这是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记日法,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推算历史事件的确切日期具有重要价值。

  干支记年最晚在战国时代就已开始采用,以60年循环一周的方法依次记下去。需要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干支标记年份的起止时间段并不是从每年的正月初一起到年末最后一天,而是起于第一年的立春,止于第二年的立春。以小说第九十五回的描写为例,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那么一立春就到了乙卯年;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因此就是死于乙卯年的第二天。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