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凤眼菩提_林清玄【完结】(7)

  原来,佛陀一代教化共有三百五十法门,每一法门各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共有二千一百法门。这二千一百是各分为治食欲、恚、愚痴、等分(含痴平均的烦恼)这四种,合为八千四百,乘以十,就是八万四千了。

  八万四千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概数,是表示烦恼之多无量无极。但烦恼也可以大别为两种:一种是根本烦恼,就是能扰恼有情身心,使其颠倒的烦恼。一种是随烦恼,就是从根本烦恼的作用,产生反应的烦恼。

  在"唯识"里,根本烦恼共分十种:贪、瞋、痴、慢、疑(以上五种是生活带来的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是知识带来的烦恼)。

  随烦恼共分二十种:忿、恨、恼、诳、诌、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五种知识带来的烦恼,也是现代人多于古代人的烦恼,"身见"是对于自己四大五蕴假合的身心以为实有,产生我执的烦恼;"边见"就是偏见,有的人执著自己的身体不灭的常见,有的人执著死去后一切都幻灭的断见,偏见曾给人带来烦恼;"邪见"就是认为没有因果,以及违背正道的见解;"见取见"是执持自己的身见、边见、邪见而与人斗争的迷执;"戒禁取见"则是随着诸种邪见而产生的戒律之烦恼。

  这么多的烦恼,使我们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烦恼,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辛,都是不能避免的。佛陀告诉我们,人生里的烦恼既是不能避免,唯一的方法就是"化烦恼为菩提",不但不被烦恼所障碍,反而转烦恼为菩提,使自己在烦恼中觉悟。

  在烦恼里到觉醒,才是人生里烦恼的真义!

  开限的开展

  关于人生是有限的,我想,到了中睥的人都可以清楚的感受,因为到了中年的人,至少都经验了人生的失败与人的死亡,人的死亡使我们知道了时间的有限,使我们"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人的失败使我们知道了环境与空间、机会的有限,使我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人生的有限,我们若从放大的观点来看,是无常的一种,是沧海一粟,而整个地球何尝不是有成、住、壤、空的过程呢?在《光明童子因缘经》之中说:"星月可处地,山石可飞空,大海右令枯,佛语无妄。"星月、山石、大海是可变而有限的,何况是人呢?

  当人体会到人生有限,往往有两种非常不同的反应,一是贡高我慢,认为自己能掌握人生,更进一步掌握别人的人生;一是自暴自弃,对人生感到无望,以致辞放弃了人生。

  这两种都是错误的人生态度,对傲慢的人,《法句譬喻经》里说:"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在《华严经》里形容,这就像一只老鼠,它手里拿满了东西,就向别人表示自己能拿很多东西,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

  对于自暴自弃的人,《百喻经》里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是说有一个养牛的人共有二百五十头牛,有一天被老虎吃到了一头,那个养牛的人很伤心地说:"我已经失去一条牛,已经不是全数,还要这些牛做什么?然后把牛全部赶到悬崖,推到坑谷里,全部杀掉了。这不是很愚笨的行为吗?

  因此,面对人生的有限,我们的态度应是不卑不亢,不忧不喜,坦然自在,佛教的目标是在教我们解脱人生的有限,从自我的佛性做无限的开展,唯有我们体证到壮大无畏的佛性,我们才能坦然面对有限的人生。

  一般人要过佛教徒的修行生活自是非常困难,不过如果我们从人的立场来看,一个人若能常想: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有智慧?比昨天更慈悲?比昨天更自在?比昨天更好的道德?比昨天更接近于心性的完美?这也就非常的不易了。

  唯一的道路

  人生,我们的人生,竟是这样在因缘中轮转!是这样容易堕落!是这样无常!是这样苦、这样烦恼、这样有限!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因此,我们对人生的改造,如果从外在、欲望、名利、世俗的成功开始,是非常靠不住的,唯有从心灵的改造,从寻找真我、觉醒佛性来改造,才是可靠的。

  我们常说中国民族是"上下五千年,胸怀千万里",胸怀千万里确是人生唯一的道路,当我们心胸完全开展、自性完全开悟,则因缘、堕落、无常、苦痛、烦恼、有限也都在我们的包容之中了。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日

  戏

  带孩子看京戏,才看了一个起头,孩子就以无限诧异的神情问我:"爸爸,这些人为什么要化妆成为布袋戏的人,演布袋戏呢?"

  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想了半天只好说:"不是的,是布袋戏做成人的样子在演人的故事呢!"

  孩子立即追问:"人自己演的故事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用布袋戏演呢?"

  我说:"人演和布袋演的趣味不一样!"

  孩子说:"什么是趣味?"

  我没有再回答,怕事情变得太复杂,影响到别人看戏的兴致。

  但是后来我想,在孩子清纯直接的心灵里面,所有化了浓重油彩,穿了闪亮华服,讲话唱歌声不似常人的都是戏,电视剧、京戏、歌仔戏、布袋戏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连电影也是一样,有一次看电影,他就这样问:"为什么十几个坏人拿机关枪打不到那个好人,而好人每次开枪都打死一个坏人呢?"

  反正都是戏,其实也不必太计较。

  但是有时我们看戏,特别能感受到:"戏比人生更真实",那是由于我们在真实的人生里面,遇到的常是虚假地对待。甚至,有时,我们也虚假地对待了自己。

  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扮演了种种不同的角色,演出种种虚假的剧本,最后又哭着离开这世界。

  无辨

  弘一法师是控持戒极为深严的高僧,也是宋朝以还七百年间弘律最重要的一位大师。

  近读淡虚老师的《影尘回忆录》,读到弘一大师在湛山寺读戒律的情景,他第一天给学生开启,就说学律的人先要律已,不要拿戒律律人,天天只见人家不对,不见自己不对,是绝对错误的。

  他又说。"息谤"之法,在于"无辩"越辩谤越深,倒不如不辩为好。譬如一张白纸,忽然滴墨水,如果不去动它,它不会再往四周溅污,假若立时要它干净,马上去揩拭,结果污染一大片。

  弘一大师律已,不但口里不臧否人物,不说人是非短长。就是他学生有犯戒做错,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律已"不吃饭,不吃饭并不是存心给人怄气,而是替那做错事的人忏悔,恨自己的德行不能感化他,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几时等你把错改正了,他才吃饭,末了你的错处,让你自己去说,他一句也不开口。

  他的理由是,不以戒律"律已",而去"律人",这就失去了戒律的意义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林清玄